週三佈光分享日 
燈具:Canon 580 EXII,永諾568 EXII(和很多濾片)
相機器材:Canon 1DsMK3,Canon 50mm/F1.4
修圖軟體:Adobe lightroom 5,Photoshop CS6 
佈燈想法和過程:濾片其實是很多攝影人知道但有時可能一生都用不到的東西,同樣的理論也可用在我學攝影的初期,其實多少都會受一些很霓紅的濾片打燈照片影響,感覺這是一個low跟fashion一線之隔的技法。後來在看了joe mcnally的攝影書之後,才有了新的體會。加上當時也多在拍婚攝,因為台灣的婚宴會場大多是色溫比較暖的光線狀況,如果閃光燈沒上濾片,很容易色溫和背景不統一而造成分離感,所以那時我也多嚐試用濾片的拍攝手法,也得到了一些新的體會。但真正大量應用濾片在戶外是在寫第二本書的時候,那時才對濾片的使用比較得心應手。
這是一次去鼓浪嶼的拍攝,由於那時是冬天,在下午4點之後的光線比較暖調,而當時因為光線也比較斜射的狀況,如果要拍斜逆光的狀況而模特兒前方沒有反光設備時,那其反差還是很大的。在這樣的狀況下,我用的是用跳燈的方式打在模特兒右前方的大牆上,加強反射回來的光線。但因為閃燈的色溫和當時陽光的色溫有段差距,所以我在閃燈前方加了1/2 CTO濾片,讓色溫暖些。其實在之前有直接上全CTO濾片,但其色溫太暖所以才又改成1/2CTO。基本上在戶外用小閃燈我濾片的使用大多是1/2起跳,因為1/4對小閃燈而言其實有些談,最多就是調成跟外拍燈相近而已,但如果要模擬夕陽就可能要1/2起跳了。
可能有朋友問如果當時直接拍拉高快門光圈應該也可以吧,其實是可以的,但背後的建築可能就會因曝光過度而失去層次,所以我在這才用一支跳燈來降低人跟背景的反差,同樣的另一張圖也是為了這目的而打燈的。雖然現在的相機感光元件越作越好,但對於比較平民價格的低階機種還是會有些寬容度的問題存在,所以打個燈多少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,也可讓照片的層次增加很多囉!